感官刺激是拯救商业体验的救命稻草吗;商场经营“解冻期”,品牌怎么调整;让外摆区成为下一个“吸金网红地”;社交媒体时代引发社交新零售的“出圈”
2020-08-04
(点击标题,直达原文链接)
01
唤起“购物欲”,感官刺激是拯救商业体验的救命稻草吗?继MUJI中国最大旗舰店、niko and … 全球最大旗舰店后,7月下旬,日本超人气国民杂货店LoFt中国首店、宜家在中国的首家城市店IKEA City,两个话题品牌在魔都的开业,刷爆了各个社交媒体。
除了品牌自身的话题热度,它们给消费者呈现的消费体验和感官体验,同样引起了热议。
伴随着消费升级,在全新的零售空间里,面对“善变”的消费者,全方位提升视觉体验正成为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
➤ 门店掀起“时装化”潮流;
➤ “设计感”的环境和自己消费有直接关系吗?
➤ 超级文和友、LOFT、KKV、宜家城市店,如何唤起顾客购物欲?

02
商场经营“解冻期”,品牌调整怎么再添一把火?2020年1-6月,全国仅58个购物中心开业,数量和体量均创下历年新低。在疫情黑天鹅和市场愈发饱和的双重压力下,商业地产存量市场彷徨,增量市场观望。
上半年,影院、KTV等体验业态黯然“熄火”,服饰业态业绩难扛;与此同时,美妆、休闲餐饮融资频频,又昭示着新消费趋势的来临。
后疫情时代,为打好这场反击战,购物中心们不得不深思:
➤ 购物中心业态调整频频,哪些业态正把握着未来消费的钥匙?
➤ 购物中心的“门面担当”,首层业态更迭昭示着哪些吸客大招?
➤ 疫情黑天鹅下,品牌方如何打赢生死保卫战?
➤ 2020年,购物中心品牌潮流风向在哪?

03
破局“DeadMall”,如何让购物中心外摆区成为下一个“吸金网红地”?“DeadMall”在美国,用来代指那些空置率超过40%的购物中心。疫前,美国有20%的商场具有“死亡”风险。而在我国,在已建成的物中心中有近50%的项目长期无法实现盈利,整体成功率低于20%。
疫情只是一个突发变量,购物中心吸客难、留客难是行业固有的问题。随着商业地产发展的白热化,各个购物中心为争抢客流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其实,看似毫不起眼的外摆区,却在不经意间通过情景式的互动,助力购物中心提升颜值、吸引人气。
今天,我们通过国内外案例,探究如何让外摆区成为购物中心下一个“黄金地带”。
➤ 购物中心“外摆区”有哪些模式?
➤ 购物中心“外摆区”大有作为;
➤ 购物中心如何借助“外摆区”吸引消费者?

04
社交媒体时代引发社交新零售的“出圈”,实体商业对体验的理解得改了?近年来社交媒体可谓是日渐风靡,各种社交平台最开始在90后00后群体中传播,现在逐步扩大了年龄层,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必需品,因为它可以带给人们的愉悦感与满足感无以取代。
社交媒体已不知不觉中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场景,并开始逐步引导消费者与商品产生互动,社交新零售应运而生。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与用户之间的关系,以用户的人脉和信任为构建核心,增加用户与平台间的分享与互动,拓展新的零售形态,让每个人都成为商品或者品牌推广的渠道。在此过程中,社交环节被强化,并且社交-购买-分享-再次购买-社交的循环连锁反应让社交产生价值。
那么,在社交媒体被人们广泛青睐的这波浪潮中,传统零售业能抓住哪些机会呢?
➤ 社交新零售下“安利”背后的“安利”;
➤ 私域流量到精准获客到成交转化;
➤ 实体商业应强化社交与体验,重构“人、货、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