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地产十大迷思:这世界变化快;存量商业背后的投资逻辑;提升顾客粘性,文化业态有哪些模式与创新;备受青睐的儿童业态,商场该如何设计


(点击标题,直达原文链接)

01

2020商业地产十大迷思:这世界变化快

干了那么多年商业地产,很多人感觉自己越来越不会干了。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实体店不好干,电商好像也没有想象的好;一二线城市竞争激烈,三四线吃肉也不容易;规模小了商业不聚客,规模大了好像又驾驭不了;多做餐饮和儿童,游逛氛围好像就缺失了;天天喊国潮崛起,外资品牌衰退了吗?85/95后成为消费后浪,80后快要被遗忘了吗?

在一个个“人们说”的声音与现实的反转中,很多商业地产人渐渐迷失了方向,未来的路要如何走?我们不妨从过往的数据中寻找方向,找到启示。

➤ 都谈线上,实体还行吗?

➤ 商业难干,还干商业吗?

➤ 整体过剩,哪里还缺购物中心?

➤ 消费不旺,客流都去了哪里?

➤ 一二线还是三四线,这是个问题;

➤ 购物中心是吃出来的?

➤ 商业面积越大越好?

➤ 小调怡情,大调伤身?

➤ 国潮崛起,外资衰落?

➤ 80/90和85/95,哪个是目标?

02

正念整合、从新到存 —— 存量商业背后的投资逻辑

经历了数年跑马圈地、繁花似锦之后,商业地产规模化急速扩张,转变为平稳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同时也掀起了存量改造与资产优化的风潮。

当主赛道已从“增量时代”向“存量时代”转换,市场更是处在一个传统和创新的关键时刻,此时此刻,探讨商业地产的资产与价值升值显得越发重要,尤其是商业地产存量背后的投资逻辑。

➤ 商业地产市场承压;

➤ 跨越难点有哪些;

➤ 变化与创新仍是时代主题;

➤ 引导消费者需求 树立商场特立独行的定位;

03

提升购物中心顾客粘性,文化业态有哪些模式与创新?

从去年开始,国内一些一线购物中心的运营者,开始讨论“如何让更少的人来”,其背后是提升复购、聚焦用户、高效运营的目标转变。

经历疫情之后,这样的讨论进一步成为共识。站在运营者的视角,做好会员和找到有“消费粘性”的业态,已是重中之重。

回归到本质,消费与人的关系,实际也是文化与人的关系。

本期,我们仔细梳理购物中心文化业态,围绕流量粘性的逻辑,为无形的文化匹配有形的尺度。

➤ 影院还会带来惊喜吗?大众文化是成年人了解自我的镜子;

➤ 书店到底在解决什么?现代人文化语言的普遍匮乏;

➤ 美术馆、展览、艺术零售,关于"无聊"的危机需要艺术作"解药";

➤ 想象边界的"剧场商业",未来零售要靠"演戏"提供"定制感"

04

神兽归笼!来聊聊备受青睐的儿童业态,商场该如何设计?

熬过了寒冬、踏过了立春、迎来了暖夏、立秋,历史上最漫长的假期终于揭开了“面纱”。今日的上海,中小学、幼儿园迎来了秋季开学首日,家长们久久期盼的“神兽归笼”日终于来了!

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0-14岁人口将达到2.6亿,而儿童消费市场规模达到4.5万亿元,大有“无儿童,不商业”的架势。素有购物中心“客流发动机”的儿童业态发展依旧迅猛,那么,面对儿童业态这个备受青睐的C位业态,购物中心又将如何设计才能引爆客流、“讨好”熊孩子们呢?

➤ 儿童业态有哪些形式?;

➤ 那些“引爆客流”的mall是如何设计儿童业态的?

➤ 儿童相关业态的设计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