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C集合空间"的空置率解法;另辟蹊径的这些创新业态;购物中心x城市服务,这样能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商业地产项目“死”掉的具体原因


(点击标题,直达原文链接)

01

空置率还有哪些解法?国外"DTC集合空间"的案例与启发

DTC品牌,通常是指原生于互联网,通过线上官网向消费者直接贩卖、寄送商品,没有第三方中间渠道的品牌。由于砍掉了中间商,这些品牌的售价相对较低。讲人设、重体验、很小众的新消费品牌正在崛起,北美DTC品牌可谓此中典型,国内市场的趋势亦是肉眼可见。

在产业发展成熟的北美地区,服务于此类品牌的DTC集合空间,已经成为不少运营商解决空置率问题、加深与消费者联系的新兴模式。国内商业领域已经达成的共识是,实体商业要从单纯的空间提供者转变为空间运营者,但究竟应该如何深入场景营造和货品管控?除了招租之外还有什么进阶玩法?这些问题仍然困扰着国内业者。

本期,我们梳理北美DTC品牌与实体商业的结合方式,解析其商业模式、可行性及可能的问题,希望为实体商业人带来运营创新的思考。

➤ 线上再好,线下也不可少,DTC热潮背后,国外零售看到了机遇;

➤ 不仅是空置率的临时"补丁",代表未来的DTC让运营商转变身份;

➤ 自营业态玩法创新,国内业者可以得到哪些启发;

02

另辟蹊径的这些创新业态“拍了拍”你

商业地产创新业态的技法与时俱进。业态规划时,不妨进行合理而有创新性的业态组合,促进购物中心未来的经营和发展。

越来越多的零售品牌开始增强线下的体验,例如瑜伽服品牌lululemon选择与门店当地的瑜伽教练合作,邀请他们担任品牌大使,传递产品和品牌价值,与消费者密切互动,增强用户体验和粘性。而作为服务业态,瑜伽馆本身受限于空间,盈利上存在天花板。因此,业态与业态之间的功能补足,既能提升品牌竞争力,又可以在盈利层面实现开源。

➤ 零售+餐饮的组合;

➤ 餐饮和娱乐之间的碰撞;

➤ 服务+娱乐的组合;

03

购物中心x城市服务,这样能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

从20世纪30年代传统百货到21世纪大型商业体综合的演变,我们明确感受到随着社会形态和经济的发展,商业设施承载着越来越多的城市服务和社会功能的推进作用,如经济、交通、文化交流等。

纵观当下商业地产行业发展现状,疫情期间,社区型商业展现出强韧的抗风险能力,然而大批中高端定位的购物中心却损伤惨重,不仅暴露了当下购物中心未能满足商圈实际需要、无效供给过多、结构性失衡的短板,也让我们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在竞争激烈的存量红海下,从消费者切身需求出发、同社会民生紧密贴合,最大程度发挥自身社会价值,更有利于获得稳定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行业竞争力。

➤ 文体康教等社会服务职能;

➤ 城市公共设施服务职能;

➤ 城市规划与文化交流职能;

04

商业地产项目因运作不佳而“死”掉的具体原因!

当下中国国内各级别城市中都存有或多或少的因各种原因死去的商业地产项目,这些商业地产项目一是给项目投资商回款带来了严重问题,二是成为城市中的“建设垃圾”、“鬼”楼、烂尾楼,给当地政府时任主管领导出了道难题,三是把投资该项目的小业主坑的死死的。如此的商业地产“死盘”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本文,为大家分享商业地产项目因各种运作不佳的问题进而“死”掉的原因。

➤ 商业地产定位,重概念不重落地;

➤ 错误的业态配比指标;

➤ 设计、运营能力弱,后期无法适应市场调整;

➤ 盲目复制借鉴和同质化严重;

➤ 先开工后招商,被动的房企被商户抛弃;

➤ 抱着出售为目的做商业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