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暑期消费;社区…

直击暑期消费;社区商业+刚需高频,家门口的商业体如何发力;从小众运动到「新晋顶流」,骑行运动“圈住”了哪些商机;购物中心如何围绕亲子消费进行旺场营销;


(点击标题,直达原文链接)

01

直击暑期消费

暑期是传统消费旺季,也是观察消费市场活跃度的一个窗口期。一方面,夏日炎炎,公众的防晒避暑需求较高,对户外消夏休闲活动充满热情,夜间消费走俏;另一方面,随着学生放暑假,国内旅游市场开启“高温模式”,进一步推动餐饮、零售、服务、交通等商业繁荣。

如何在暑期更好地点燃公众的消费热情,推动消费经济增长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研究员关利欣分析称,打造暑期消费增长点,需要增加优质消费供给,打造更多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消费新场景,提高服务质量。

➤ 购物中心创意突围,多元活动创意满足暑期消费需求;

➤ 餐饮品牌喜乐加成,上涨态势不可阻挡;

➤ 零售品牌热度高涨,创新经营产品模式升级服务势能;

02

社区商业+刚需高频,家门口的商业体如何发力?

疫情之后,人们的消费模式正在发生转变,从社区食堂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之间走红来看,享受型消费正转变为刚需型消费。在“刚需化”的主流下,社区食堂的升级正逐渐探索出一种更加健康、安全、卫生的餐饮模式,此类高频类业态正面临升级和转型。

由此,可以引发出一系列对于小而美的社区店的无限想象,这些出现在生活圈内消费更高频的小店,如何在社区这样更紧密的生活场景中,发挥出社区商业的独特优势?各种各样的品牌和业态,如何在黄金时代里如火如荼地发展壮大?

➤ 社区餐饮火爆出圈;

➤ 聚焦小而美的生意;

➤ 打造特色高频业态;

03

从小众运动到「新晋顶流」,骑行运动“圈住”了哪些商机?

这个夏天,乘着温柔的晚风,骑行几十公里,成为不少年轻人的健身、解压、社交方式之一。在小红书上,有关夜骑的笔记也越来越多,涵盖城市夜骑路线攻略等。近日,小红书更是推出了#夜骑的快乐我知道话题活动,吸引到众多夜骑玩家的参与。在他们看来,夜骑是“私密时刻”、“组团追风”、“寻味之旅”。

凭借骑行这一小众运动热度的持续攀升,与之相关的品类也掀起了新一轮消费浪潮。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天猫国际骑行类商品数量增长超700%,包括骑行装备、骑行服、头盔、眼镜等。与此同时,Brompton、Specialized、Trek、Colnago等国外自行车品牌,不断发力中国市场……骑行经济大有可为?

➤ “骑行经济”掀起新浪潮;

➤ 购物中心成“骑行玩家”新聚点;

➤ 骑行为何成为争抢的热点?

04

​购物中心如何围绕亲子消费进行旺场营销

中国儿童产业中心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80%的家庭中,儿童消费已占家庭支出的30%至50%。与此相对应的是,当前与儿童相关的品牌及业态在购物中心的占比日益提升,并呈现出个性化、品质化、多元化的特征。此外,围绕亲子消费展开多样性营销活动,以及为亲子家庭提供精细化服务,也成为购物中心构建差异化运营,提升吸客效应,拉动家庭消费的常用方案。

➤ 丰富儿童消费品类,推动亲子消费;

➤ 加码亲子互动营销,增强消费者粘性;

➤ 持续优化用户服务,提升亲子客群游逛体验;

关于恢复与扩大消费…

关于恢复与扩大消费20条措施,商业人的4个基本关注点;社区商业全面开花,“内卷”之下如何释放超区域吸引力;上半年特色新店透露了哪些商业新趋势;爱逛地摊的年轻人正在创造“市集复兴”;


(点击标题,直达原文链接)

01

关于恢复与扩大消费20条措施,商业人的4个基本关注点

7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措施》从稳定大宗消费、扩大服务消费、促进农村消费、拓展新型消费、完善消费设施、优化消费环境等六方面明确提出20项针对性举措,恢复和扩大消费。

➤ 延续专项支持,政策面继续扩大;

➤ 响应重点领域消费,深挖消费潜力;

➤ 融入用户思维,延伸消费场景;

➤ 突出金融消费支持,提振消费信心;

02

社区商业全面开花,“内卷”之下如何释放超区域吸引力?

对于社区商业的大好前景,市场已经给出答案。随着各路商业地产玩家纷纷下场,社区项目从爆发式粗放型发展渐渐走向精细化更迭,从只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购物、餐饮的场所功能,发展为周边居民休闲、娱乐、社交、工作的多元综合空间。

在一些新开的社区项目中,功能越来越完善,辐射范围也更广,在造福一方邻里的同时,形成超区域的吸引力。

➤ 社区商业全面开花,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 社区项目该如何释放超区域吸引力?

03

上半年,80+特色新店透露了哪些商业新趋势?

消费市场不断更迭,品牌必须与时俱进,跟上步伐。为迎合年轻一代消费者的多元需求,品牌门店不断创新,首店、新概念店层出不穷,香氛门店不止好闻更是好逛、还有LV与咖啡馆的联名,赚足了大众眼球……

赢商网通过每月新店盘点,收集了2023年上半年共74个品牌开出的83家特色新店,从多维度分析,发现了上半年新店的一些新趋势。

➤ 品类:体育运动、茶咖品类最爱创新,香氛成“新晋顶流”;

➤ 选址:一线城市占主导,部分品牌开始 “走向街头”;

➤ 大店、概念店正当道;

➤ 品牌跨界联名赚足眼球;

➤ 线上品牌开辟线下市场;

04

​爱逛地摊的年轻人正在创造 “市集复兴”?

花样百出的创意市集正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光是在端午假期期间,上海街头便涌现出大量的市集活动,比如像瑞虹天地举办东方酒文化市集、晶耀前滩打造亲子民俗跳蚤市集、静安 MOHO Mall 带来的微醺市集、长宁区龙之梦城市生活中心推出国风市集等等。

当曾经消失在街头巷尾的市集再度回归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它的形态发生了哪些变化?它的“复兴”揭示了怎样的消费者趋势?“复兴” 之后,市集能否长青?

➤ 市集的亲民感,让品牌更容易与消费者联结;

➤ 市集成为品牌营造社群的天然土壤;

➤ 热闹之余,城市市集亟需摆脱,高价格和景观化;

2023上半年,理…

2023上半年,理性消费进入新阶段;低客单消费大潮下,高客单会员制为何能逆势增长;上半年消费融资百余起,谁在行业冷静期拿到钱;奥特莱斯成年轻人“新宠”,强势入局“新生活方式”赛道;


(点击标题,直达原文链接)

01

2023上半年,理性消费进入新阶段

2023年上半年,理性消费逐渐成为主流,深刻影响了消费品的发展和变化。面对新变化、新趋势,制造商、零售商、平台企业等要共同发挥积极作用,推动供应链上中下游实现新发展,让更多商品在“潮起潮落”中经受住市场考验。

理性消费对商品核心竞争力提出了新要求,通过制造爆点、噱头获得高流量的情况将变得越来越少。当前,很多商品的评价页面出现了“是不是智商税”的疑问,无用消费成为消费者规避的重点。数据显示,越来越多消费者在购物前会搜集商品的成分、功能等资料,一款产品要想进入购物车必须经得起研究对比。这就要求相关商品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技术指标过硬,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

➤ 消费支出变化;

➤ 消费行为变化;

➤ 消费需求变化;

02

低客单消费大潮下,高客单会员制为何能逆势增长

近年来,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增幅减缓,2022年社零总额下降0.2%,整个零售行业如今步入了存量时代,且在当前宏观大环境下,低客单平价消费正成为主流。

与之相反,高客单的付费会员制为何持续火爆?6月29日,山姆启动了跨境电商新零售业务,作为山姆老对手的Costco近期在宁波开了新店,7月3日高鑫零售M会员、商店线上服务再次升级。甚至让线上电商平台也按奈不住了,近日淘宝天猫放开会员运营权限,所有商家均可0门槛开通。

随着会员店的规模逐步扩大,传统商超纷纷将其作为增长的重点方向,但是随着会员制玩家增多,如何持续抢夺存量消费者,必然会加剧市场“内卷”。

➤ 传统超市的落寞,会员商超的狂飙;

➤ 会员制加快卷向供应链、服务;

➤ “超级用户”前路依旧曲折;

03

上半年消费融资百余起,谁在行业冷静期拿到钱?

2023年上半年,消费行业逐步复苏,去年经历冷却期的消费投融资市场也随之回暖,尽管回暖速度缓慢,但新的趋势和风口已经出现。

据品牌数读不完全统计,上半年消费行业共发生108起重要的投融资事件,餐饮依旧是最吸金的赛道,融资数量占比近六成。其中茶饮和咖啡仍然最受青睐,有茶百道此类头部品牌拿下10亿元的高额融资,也有小咖咖啡此类新品牌斩获4.48亿元的高额融资。

➤ 18起融资金额超10亿,咖啡热度延续;

➤ 茶饮新品牌不断,中式汉堡受宠;

➤ 中式点心风光不再,零食集合店跑马圈地;

➤ 潮玩和剧本杀还在流行,宠物品牌覆盖越来越全;

➤ 服饰新品牌更细分,线下医美连锁品牌涌现;

04

​奥特莱斯成年轻人“新宠”,强势入局“新生活方式”赛道!

存量时代,奥特莱斯的发展呈增长态势,特别是疫情之后,不少企业都加快了对奥莱市场的布局。

逆势增长的背后,是消费环境的变化——对高品质的追求和年轻人更趋于理性的消费观念,让“名品+折扣”的奥莱项目得以成为“宠儿”。

为了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国内的奥莱项目不断自我进化,并开始试图以“新生活方式”的理念,来吸引更多年轻客流。

➤ 年销售额2000多亿,奥特莱斯成年轻人“新宠”;

➤ 重体验、多业态,中国奥莱成为“新生活方式”;

➤ 沉浸式、主题化、艺术感,实体奥莱的场景力不容小觑;

➤ 奥莱项目未来的创新与机遇;

当看展成为新常态,…

当看展成为新常态,购物中心如何借展打造年轻力;零售商业2023半年报:草根城市上C位、轻资产快跑;本地生活直播,正在崛起的一条全新“赛道”;商业场景再升级!看“非标”思路下的5大场景趋势;


(点击标题,直达原文链接)

01

当看展成为新常态,购物中心如何借展打造年轻力

如今的商业项目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各种综合体、Mall、文创园、街区……新概念层出不穷,来满足年轻人捉摸不定、变化多端的消费需求,去打卡看展也成为了许多年轻人的时尚“标配”。

这背后隐藏着新的经济密码。一方面众多一线高奢品牌纷纷入局,给予了年轻人参与感和新鲜感;另外一方面,审美能力的提升和个人精神主义的唤醒,让年轻人对精神消费有了全新的追求。

可以预测全民看展将成为下一个购物中心的常态,那么购物中心做艺术展览,是否真的能拯救线下流量,让商场名利双收的灵丹妙药呢?

➤ 艺术展览盛行背后的年轻消费心理;

➤ 什么样的艺术展览能打动人心?

➤ 从容器到孵化,购物中心如何打造展览属性;

02

零售商业2023半年报:草根城市上C位、轻资产快跑、“多巴胺”火爆

存钱,成了国人“对抗”不确定性的重要途径。央行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住户存款同比增加17.84万亿元。这项数字,在2023年一季度又增加了9.9万亿元。中国会不会像90年代的日本那样,进入只存钱不花钱的“低欲望社会”?纵观2023上半年,可以发现,情况没那么糟糕。

消费意愿难免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极致性价比、情绪抚慰的、有联结感的消费选项,备受欢迎。

万店时代汹涌而来;商业地产可见轻资产模式快跑,国资并购为企业注入新的驱动力。

“城市爆款”频出,淄博烧烤、贵州榕江县“村超”、“村BA”,以草根生猛劲儿,成为城市经济引擎。

宏观经济承压,商业、消费复苏,注定不易。但在经济低潮期,比黄金更贵重的,是信心。

➤ 火拼9块9:追求极致性价比,既要少花钱也要体面;

➤ 万店时代:疯狂与理性并存;

➤ 多巴胺主义:五颜六色的摩登治愈;

➤ 粉丝经济:演唱会、大V品牌、明星品牌;

➤ 孤独社会:幸福感家居、运动搭子、猫狗双全;

➤ 绿色经济:创造绿色溢价,是企业新的竞争力;

03

本地生活直播,正在崛起的一条全新“赛道”?

2016年,淘宝直播正式上线之前,导购平台蘑菇街已经悄然上线了直播功能,这种类似于电视购物的模式,在当时充斥着喊麦与跳舞的秀场直播里,显得十分“异类”。但仅仅用了三年,淘宝直播的全年GMV就破了2000亿,一年翻一倍。

那么,这些专注于一日三餐、柴米油盐的本地中小商家要如何参与到直播中获取增量?

答案是一个新的赛道,本地生活直播。

➤ 本地生活直播,关键在“本地”;

➤ 重新算一笔账;

➤ 分布式直播的未来?

04

​商业场景再升级!看“非标”思路下的5大场景趋势

在城市级甚至区域级的购物中心都趋于饱和状态的当下,新型商业形态的出圈,不断拓展着商业场景的可能性,“非标准化”的场景设计思路大受追捧。

“场景思维”让商业突破了以“物”为出发点的设计思路,转而真正以“人”为设计初心。公园式、社交场、年轻力……商业热词更新的背后是消费群体和消费理念的更迭,也是一次又一次的“场景升级”。

本期,我们透过一些新/将入市的项目,来看当下商业体有哪些新的场景趋势,面对看似没有“套路”的非标项目又该如何借鉴?

➤ 满足生活方式的新社交场景;

➤ 市集型商业营造城市烟火气;

➤ 城市微度假的自然美学吸引;

➤ 艺文空间,主理人重塑商业生态;

➤ 青年文化掀起的新商业潮流;

➤ 去商业化,从造景到“全场景”;

从商业空间到公共街…

从商业空间到公共街区,上海夜经济的新路径;被年轻人热捧的社区食堂,正在"网红化";围绕有温度、正能量,“商业+公益”涌现哪些新玩法;购物中心切入“宠物友好”经济赛道前,必须要了解的知识;


(点击标题,直达原文链接)

01

从商业空间到公共街区,上海夜经济的新路径

近日上海市绿化市容局也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设摊经营活动的指导意见(试行)》,进一步规范集市、夜市、分时步行街、早餐车、超出门窗和外墙经营(外摆位)等新型设摊经营活动。由此推断,夜市市集正在成为这座城市常态化的消费新场景。

复盘之后,我们发现上海夜经济的驱动模式也发生了变化,更多公共空间成为了夜间经济主体,除了持续增长的经济价值之外,也体现出更多社会价值。与此同时,也难免产生一些新的疑问。

➤ 公园街区街道成主体,市集公共属性再升级;

➤ 公共空间合理经营,市集常态化后的新问题;

➤ 夜间经济不落幕,就业创业新动能;

02

被年轻人热捧的社区食堂,正在"网红化"

最近,社区食堂这个品类,又一次走入大家的视野。前有“点不起外卖的上班族,正在占领老年食堂”,后有“社区食堂,城市的省钱密码”。

这一波社区食堂“热”,核心在于精准抓住了年轻消费群体。在社交平台上,每出现一个“社区食堂”的帖子,就会有不少人在下方留言“希望X(地区)也尽快开业”、“请问X(地区)有吗”、“干净又卫生,吊打外卖”。

➤ 没钱消费的年轻人,正涌入社区食堂;

➤ 探店社区食堂:老人、大孩小孩、男士女士及骑手有不同定价;

➤ 社区食堂为啥变得“商业化”、“网红化”;

➤ 这是一门好生意吗?

➤ 小结:“社区商业”正变得越来越拥挤!

03

围绕有温度、正能量,“商业+公益”涌现哪些新玩法?

孟德斯鸠说,有商业的地方,便有美德。“美德”俨然成为商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其边界似乎还在不断扩大。从上海兴业太古汇、印力中心到合生商业、凯德集团等联动旗下项目,纷纷通过频繁的公益主题活动让“美德”愈发多元,不仅勇担社会责任,更构建出了有温度、人情味的商业空间,创造全新暖心生活方式。

➤ 公益IP传递商业温度;

➤ 购物中心成公益“领跑者”;

➤ 公益让商业价值更凸显;

04

​购物中心切入“宠物友好”经济赛道前,必须要了解的知识

近几年,“宠物”经济在消费领域的重要性愈发突显,年轻的养宠人群成为品牌和商场的目标潜力客群。“宠物友好”的概念受到大量购物中心与品牌的追捧,纷纷从不同角度打造宠物专区,提供各种爱宠的服务配套。

➤ 争夺”它经济“赛道,商业们都在做什么;

➤ 引入宠物业态,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 切入”宠物友好“业态的几个路径;

➤ 购物中心为何要争夺宠物经济;

购物中心玩转生活服…

购物中心玩转生活服务业态,一文讲清布局逻辑;消费复苏等了个寂寞,怎么才能让消费者愿意花钱;这些品牌扩张太猛,今年还要再开1000+店;解锁Z时代的二次元商业,决定成败的三大关键;


(点击标题,直达原文链接)

01

购物中心玩转生活服务业态,一文讲清布局逻辑

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催生了大量的服务需求。经过几轮的洗牌,一些传统的生活服务门店正不断迭代,新兴的生活服务门店也不断增加,这也让生活服务业态迎来新一轮的发展,走出独属他们的新路子。

“小小”的生活服务业态也能挖掘出不容忽视的运营思路。或许只有常思常辨,才能在激烈的环境下寻找新突破口。

➤ 生活服务业态走出新路子;

➤ 生活服务业态如何发挥效用?

➤ 生活服务业态的布局之道;

02

期待了半年的消费复苏等了个寂寞?!怎么才能让消费者愿意花钱?

几年前,消费主义在年轻一代中盛行,他们追逐大牌,但对大牌的折扣嗤之以鼻。在他们眼中,东西越贵才越有面儿,好品牌就不应该便宜,追求品质生活就应该付出高昂成本。

如今,很多年轻人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们的消费观念已经变了。从各大电商平台的消费数据来看,今年618期间,很多国货品牌以及低价折扣大牌销量大幅增长,这些商品的共同点就是好品质和高性价比。

既追求品质美好生活又追求性价比的背后,是年轻人经过各种不确定因素的洗礼和考验之后,消费变得更加理性。年轻人对低价的认知发生了改变,在消费上也变得越来越精明。

➤ 追求“新低价”背后的消费心理学;

➤ 年轻人把精打细算玩明白了;

➤ 零售行业值得重做一遍;

03

这些品牌扩张太猛,今年还要再开1000+店

最近,“奈雪的茶是否开放加盟”登上热议榜。热议的触发点,是“纯直营”品牌为何都不淡定了。自去年起,以喜茶为代表的“纯直营”品牌掀起加盟热,意在用成本、风险更低,效率更高、速度更快的方式开拓市场。

高门槛、严规格、小跨步,是这批“直营派”的加盟策略。爱惜羽毛的打法,成效显著——如动作最快的喜茶今年3月公布首份加盟成绩单“日销3500杯,日入6万元”;瑞幸咖啡联营店2022年度营收同比增长一倍有余。对此,有外界调侃称:原来,咖啡茶饮开店的尽头是加盟!

虽争议不断,但不能否认,加盟拓店确实成了当下求生突围之利器。插上“这双翅膀”,各品类成熟品牌拓店按下“加速器”。

➤ 开小店,精简运营逻辑;

➤ 下沉低线城市,开拓空白市场;

➤ 内部孵化加盟,降低运营风险;

➤ 全托管运营,高质量圈地;

04

​解锁Z时代的二次元商业,决定成败的三大关键

跨界一直是商业的热门话题,二次元与商业的结合则在今年屡次成为行业焦点。二次元主题商业ZX创趣场从开业后热度持续不减,电影《灌篮高手》的热映又让不少传统商业搭上了动漫IP的客流东风,卡普空首家海外店“喀普康中心”落地上海新世界城……在即将到来的暑期,也会有众多游戏与动漫IP活动落地商场,收获无数线上曝光与线下客流。

从二次元商业和IP活动的爆棚客流,不免提出疑问,像二次元这样的亚文化消费市场到底有多大?

➤ 从招商到活动,二次元+商业的三种玩法;

➤ 二次元文化扩圈,消费基数持续增长;

➤ 二次元+商业,成败的三个条件;

为什么出色的社区商…

为什么出色的社区商业,从来都不是“赢在功能”;消费复苏的5个真相,藏在618的成绩单里;线上线下的“超市进化”;如何招商才能“最大化”项目商业价值;


(点击标题,直达原文链接)

01

为什么出色的社区商业,从来都不是“赢在功能”?

什么样的社区商业算是成功的?可能不从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答案,有人说看租金回报率是否够高,有人说看人流是否旺盛,有人说看功能是否满足需求等等。

虽然好的社区商业没有一个是按政府规划形成的,也没有一条复兴的街道完全是市场作用的结果。以下我们将分享一些做得不错的社区商业项目,这些项目在规划和演进的过程中,都展现出令人称道的方面,可以提供很好的借鉴参考。

➤ 创造人情味生活的满足感,重视便民服务功能;

➤ 打造不可或缺的归属感,强调商业与公共服务并重;

➤ 营造家门口的松弛感,重视开放空间的设置;

➤ 提供邻里生活的参演感,布局特色社群活动;

02

消费复苏的5个真相,藏在618的成绩单里

2022年和2023年,哪一个618更安静?

618历来被视为消费零售业的“期中考试”和前半年的收官之战。作为疫情封控结束之后第一个大促,今年618的表现,更是疫情之后“消费复苏”的晴雨表。

市场主流声音认为,2023年上半年,相比疫情封控之下的2022年同期,消费复苏幅度不及预期。如果消费者的“低欲望”和“理性消费”持续,消费复苏的进度条会如何行进呢?在如此不确定的宏观环境下,商家又该如何抓住确定性?

➤ 低欲望、“弱复苏”;

➤ 电商平台卷“低价”,直播电商增速回落;

➤ 服饰:亮点在户外和女装;

➤ 服美妆:渠道多元,“功效”为王;

➤ 家电:大家电复苏,网红小家电落寞;

03

线上线下的“超市进化”

今天的超市,该如何进化迭代?

“现在的超市难做,难做是相对传统模式的超市。但线上线下一体化,新兴模式、数字化、即时零售等却又有很大机会点。”业内人士表示。

先看组数据。据苏宁易购今年一季度财报披露,截至3月底,家乐福中国还剩114家门店。今年1至3月,家乐福中国关闭了33家门店。似乎意味着超市生意真不好做了。

➤ 线下超市,进化新动向;

➤ 线上超市,天猫京东们,平台级pk;

➤ 超市转型之路;

04

​如何招商才能“最大化”项目商业价值?

在商业里,谁都绕不开招商。

但不管招商人如何,或是项目本身如何,绕来绕去,招商行为,或者说甲乙方的关系大致会归为三种状况:

第一种情况是“被动招商”,品牌主动而来,甚至抢着来。

第二种情况则是“主动招商”,品牌可来可不来,即需要谈一谈才可能来的品牌。

而第三种状况,是“破圈招商”。是逆转正常市场逻辑,让那些原本“够不着甚至不可能”的品牌来,是能够让提升项目水准和价值,确立项目核心特色的品牌来。

甲方视角思考或许太过主观,不妨也同时从“好品牌”的一端来看待这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个被追逐的好品牌,项目做什么,才有可能打动你?

➤ 最直接的“真金白银”补贴;

➤ 项目本身的产品价值:“自由发挥”或是“气质相投”;

➤ 灵魂人物的亲力亲为;

➤ 定位方向、内容输出与商业认知,是否一致,是否指向未来;

从人口结构变化和扩…

从人口结构变化和扩内需政策看未来大众消费的热点;618增量的秘密,藏在即时零售里;谁是新宠?新开业商场出现了这些创新主力店;年轻人消费新动向:弄“玄学”、迷追星、开脑洞;


(点击标题,直达原文链接)

01

从人口结构变化和扩内需政策看未来大众消费的热点

2022年我国人口总量见顶回落,自然增长率自1960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作为决定人口数量的重要变量,我国适龄生育人口基数的减小意味着我国人口仍面临较大的“转型压力”,叠加生育意愿的降低,我国新出生人口已经出现了“6连降”。

近期,市场对于地产、基建等传统刺激政策预期开始逐渐升温,其本质是市场期待扭转经济弱复苏的“强心剂”。然而,劳动力人口逐渐减少是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内生动力的“慢变量”,政策相机抉择的着力点需要在短期与长期中寻找平衡。实际上,本轮刺激政策方向或仍聚焦于扩内需、调结构。老龄化与少子化某种程度上是历史的必然,投资者与其博弈短期政策的强刺激,不如拥抱“人口转型大时代”所孕育的扩内需的投资机会。

➤ 今年我国出生人口或再创新低,“人口结构转型”持续加速;

➤ 低生育率制约“稳经济”重回刺激地产的老路;

➤ 地产经济之外,大众消费具备较大发力空间;

➤ 富人变老:保险、养老看护等消费服务空间广阔;

➤ 地产下行与人口变化:日本“十倍消费股”经验;

➤ 生活成本与失业率走高,悦己消费成年轻人消费新趋势;

02

618增量的秘密,藏在即时零售里

“家电、电脑、美妆、运动户外、酒等多品类均有三位数以上增长。”这是京东即时零售业务发布的618全周期数据。其中,线下门店中,沃尔玛蝉联超市类商家销售冠军,联华超市销售额同比增长230%,重庆新世纪同比增长167%。母婴专卖店孩子王销售额同比增长150%。

在资本市场,零售和电商行业面临需求变化,竞争活跃,环境具有挑战性,即时零售的快速增长带动了京东的“领跑”。在此前发布的一季报里,达达披露了一组数据:与京东持续全面深化全渠道O2O合作,一季度京东小时购GMV同比增长60%,延续高增长态势。

由此可见,即时零售的市场,远比想象中更庞大。

➤ 重新定义线下零售;

➤ 即时零售的底层逻辑;

➤ 即时零售下半场;

03

谁是新宠?新开业商场出现了这些创新主力店

主力店曾是购物中心招商的“压舱石”,它不仅能确定商场整体的定位基调,为引进关联业态奠基铺路。业绩稳定的主力店更是购物中心吸引客流的关键引擎,提升项目的辐射范围。

随着消费趋势不断变化,主力店也不只是传统的影院、书店、超市卖场。一方面,“去主力店”成为不少中型体量商业的选择。另一方面,更多具有融合跨界属性和体验性的业态品牌纷纷进驻商场,成为商场的创新主力店,体现出鲜明的品牌差异化,而这也正是时下商业所追逐的热点。

➤ 运动体验主力店,重体验、高频次、强黏度;

➤ 文化复合主力店,输出多元生活方式;

➤ 自营主力店,自主掌控品牌调性;

➤ 文旅属性、娱乐业态、参与互动、强目的性;

➤ 儿童亲子主力店,家庭消费聚客引擎;

04

​年轻人消费新动向:弄“玄学”、迷追星、开脑洞

当代年轻人在“买买买”的路上,有着自己的一套消费观念。可以花钱,不能买贵;可以跟风,但要买对;可以尝试,却得独特。说到底,取悦自己成为年轻人判断消费“值”与“不值”的重要标准。年轻人复杂多样的消费理念,也让消费市场风云变幻、迭代加速。在此之下,抓住和掌握市场消费变化,是品牌、购物中心的必修课。基于此,铱星云商挖掘当下市场最新消费趋势,探究热门赛道如何玩出新花样?

➤ 玄学玩法抚人心;

➤ 粉丝经济高粘性;

➤ 创意消费开脑洞;

疫情后的日本消费演…

疫情后的日本消费演变,对中国有哪些启示;这些被种草的新内容,正让当代商业变得更有趣;如何让情绪撒个野?用这份chill业态集合找灵感;运动+商业,如何做到吸睛又吸金;


(点击标题,直达原文链接)

01

疫情后的日本消费演变,对中国有哪些启示?

在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后,实体经济与消费复苏是所有人都关注的话题。

加之,我国的全面放开政策也已经实行半年有余,总体来看,不同城市、不同业态的恢复与发展情况差异较大,下一步又将往何处去呢?

近期,我们与日本住友商事旗下商管公司,就新冠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之后,日本消费的演变做了交流和探讨,或许可以给我国疫情后的消费经济复苏形成参考。

➤ 疫情后日本整体消费表现;

➤ 正常消费场景趋于回归;

➤ 宅经济的两极化发展;

➤ 消费降级与低价商店;

➤ 第四消费时代进一步渗透;

➤ 中国后疫情时代消费复苏的思考;

02

这些被种草的新内容,正让当代商业变得更有趣

随着新消费观念和消费文化的转变,以80、90、Z世代为主的人群成为不容小觑的消费群体,他们追求高品质、有态度的生活方式,注重品牌的品质与内在,向往更具设计感、社交感、人情味的消费新场景。面对消费者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多的品牌和商业项目开始从打造高品质生活方式的角度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连接,打造有温度的商业。

➤ 新型商业形态,打造高品质生活方式;

➤ 有温度的商业,是对消费者的持续经营;

➤ 运营服务的打造从内部着手,上下统一是关键;

03

如何让情绪撒个野?用这份chill业态集合找灵感

在消费者的需求与选择愈加多元化的背景下,商业项目不断升级迭代,打造更多体验空间。在空间的设计上,打破封闭式盒子,加强室内与户外空间的融合成为显著趋势。同时,创新的业态品牌也正在成为商业项目持续丰富的Chill场景的利器,一起来看:

➤ 微醺小酒馆;

➤ 早C午T;

➤ 艺术下沉;

➤ 运动娱乐复合空间;

04

​运动+商业,如何做到吸睛又吸金

如今,购物中心的体验业态比重不断增大,在近年来的新开项目中可以发现已经形成了“零售-餐饮-体验”并重的业务骨架,对于体验业态来说,运动主题是非常重要的组成形式,也往往是能够固化消费者到场频次的重要核心因素之一。

此前受到疫情影响,传统健身房为代表的线下健身市场发展遇阻,而“刘畊宏”女孩带来的线上运动则让运动潮得到蓬勃发展。但反观许多传统健身房因为利润偏低、疫情后的“报复性办卡”潮并没有来,大量传统健身房因为经营成本大等因素导致闭店,很多商场面临商户退租而自掏腰包把撤店空间复原的问题。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商业+运动”的组合要如何提升应变能力?增加自己在商业环境中的生命值呢?

➤ 从传统招商到甲乙方共创;

➤ 向综合型体育场馆转型;

➤ 精简面积,细分运动爱好人群;

➤ 专业技能向健康休闲方式的融合;

看看这些商业空间和…

看看这些商业空间和业态是如何“拿捏”的;前期做了那么多定位,是否思考过运营的服务定位;“市集”玩法的第四个年头,如何多元创新挽救“审美疲劳”;童装赛道加速涌现新玩家,新世代父母更在乎品牌、设计还是功能;


(点击标题,直达原文链接)

01

年轻人都需要的relax,看看这些商业空间和业态是如何“拿捏”的!

新的消费时代下,进到商场的年轻消费者的目的绝不仅仅是购物本身,还有自我满足感的精神消费。在这种消费需求的驱动下,商场和品牌需要考虑的则是如何打造轻松、愉快的空间场景和消费体验。

在本期,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聊一聊这个话题,看看国内外的购物中心和品牌业态是如何瞄准这一需求,并进行发力的。

➤ 打造“松弛感”的商业空间;

➤ 注意“沟通感”的商业项目;

➤ 寻找“消费快感”的业态体验;

➤ 典型的松弛感业态;

02

前期做了那么多定位,是否思考过运营的服务定位?

从知识分子穿搭到多巴胺穿搭,从飞盘到匹克球,从特种兵式旅游到city walk……商业从业者日益困惑:消费者现在越来越挑剔,对于新鲜的追求越来越宽泛,但商品层面的差异化其实越来越难做,那到底如何打造真正属于自己的差异化呢?在操作层面,商业项目真正运营时,运营团队的服务该如何与前面做的那么多定位表现一致?

回归到商业运营的本质来思考,对于这些困惑的回答,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站在消费者感受的角度,我们运营主体自身可控且专有的独特性是什么?该如何打造?

➤ 项目定位要提前考虑其运营文化定位;

➤ 除了商品优惠,将服务本身作为产品予以馈赠;

➤ 运营服务的打造从内部着手,上下统一是关键;

03

“市集”玩法的第四个年头,如何多元创新挽救“审美疲劳”?

在疫情年份火起来的市集,成为各大购物中心引流的利器,并逐渐自成一派。不仅玩法花样百出,还诞生了一批成熟的品牌。几年下来,市集似乎成为一种“常态”,不仅成为商业项目标配,还不限空间和时间,我们能在各种地方见到各种形式、各种名目的市集出现。

步入第四个年头,数量繁多的市集业态,消费者还感兴趣吗?本期,我们就结合一些热门的市集品牌与案例,谈谈在非标和融合跨界渐渐成为商业“大势”的当下,市集该如何多元创新挽救“审美疲劳”?

➤ 当下市集的井喷态势与同质化困境;

➤ “内卷”中那些被热捧的市集品牌与创意;

➤ 成为常态的市集体现了怎样的商业趋势?

04

​童装赛道加速涌现新玩家,新世代父母更在乎品牌、设计还是功能?

在相对于饱和的成人鞋服市场,童装童鞋行业当前仍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据CBME发布的《2022中国童装童鞋未来消费新趋势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童装行业市场规模为2869亿元,预计2024年将超过4000亿元。

随着新世代父母登场,童装童鞋在功能设计上、生活方式上、品牌选择上也会跟随着父母的消费意识和习惯而迭代,逐渐趋同。

➤ 森马旗下童装品牌Mini Bala开全国首店;

➤ MAIA ACTIVE推出儿童线mini maia active;

➤ The North Face kids大中华首家概念店;

➤ 安踏少年5月连开两家新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