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业巨头为何争相打…
商业巨头为何争相打造自营品牌;购物中心如何凭借“银发”业态逆袭;线上加入局社区零售的逻辑;招商?活动?下一个吸引消费者的抓手是什么;
2020-11-03
(点击标题,直达原文链接)
01
商业巨头争相打造自营品牌,真这么大有可为?创新求变一直是商业永恒的话题,市场的变化、需求的变化和消费者期望的变化,都促使购物中心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时代的新发展。在这些变化之下,购物中心引进自营品牌成为一种重要的商业模式。
近年来,华润置地的前檐书店和万象影城、星河集团的星趣童堡等自营品牌,作为新业态进驻到旗下购物中心。今年10月中旬,德基集团旗下自营的线下模玩集合店“DEJI MAMO次元万事屋”在德基广场正式开幕,更是深受二次元迷们的喜爱,在“大众点评”南京杂货礼品评价榜上位列第2。为什么商业巨头们都在布局自营品牌?与此前的自营品牌相比,如今的自营品牌又发生了怎样的变革,迎来哪些新玩法?
➤ 自营市场迎来新发展;
➤ 自营品牌已成新标配;
➤ 自营品牌大变革;

02
是商机还是陷阱?购物中心如何凭借“银发”业态逆袭成行业“王牌”?据统计,全世界老年人口超过2亿的国家只有中国。在这个拥有万亿级消费市场的“蓝海”中,却有这样一个极为有趣的现象:一方面购物中心“老年业态”布局不足,甚至闭店潮;另一方面一些购物中心的老人络绎不绝,赚得盆满钵满,成为商业“独角兽”。
如此极端的两级分化现象,也让“银发经济”蒙上了一层“迷雾”:这个鲜少被关注到的消费群体该如何激发出万亿级消费市场的呢?
➤ 商机无限 or 陷阱重重;
➤ “银发一族”青睐的购物中心都有什么特征;
➤ 聚焦“新老年”商业未来几个趋势;

03
线上加速入局社区零售,背后有怎么的逻辑?社区零售在疫情期间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其中的直接原因不难理解:在疫情爆发初期,许多工作都转为居家进行,人群出行受限,不必要的出门消费大幅度减少,但以生鲜为主的生活刚需性消费却不可能暂停。在疫情最不明朗的前期,这些需求多由社区零售+无接触配送的模式所满足。
国内疫情迅速得以控制后,社区零售仍然承担了满足人群消费需求的重要角色,甚至成为线上加速入局的商业战场,社区团购、社区生鲜零售、同城零售等领域迅速成为资本与资源倾注的焦点。
疫情催化了这个领域的竞争,但并非常态的疫情也不可能是这一领域竞争的起点。通过观察不难发现,许多企业的入局时间比疫情更早,而疫情更像是一次成功的压力测试。这也使得对现象的剖析有了更具普遍性的意义。
➤ 动作:线上加速入局但切入点各自不同;
➤ 市场:社会发展阶段与商业基础设施成熟的共同产物;
➤ 逻辑:从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再到数字化的商业变迁;
➤ 机遇:借力与赋能,构建自身在数字化生态中的位置;

04
招商不好招,活动难创新,下一个吸引消费者的抓手是什么?商业要抓住消费者,就是给予他们愉悦感。在商业运营上,传递这种愉悦感大体有三种途径,一是通过品牌与业态的最优化组合,让消费者可以及时买到所需;二是在营销推广上,制造新奇的体验感;三则是精化服务,传递贴心的暖心感。
但在信息无比通达的今天,能在这三种途径上做到标新立异、独占鳌头太难了,很少有项目能跳出已有的圈层,比同行业者高出50%、甚至更高的层级,用足够“新”的点子去圈住消费者。
所以,想要在大方向上抓牢消费者确实不易。但从小的方面辅助着手,潜移默化的增加消费者的心理愉悦度,或将是一种新的尝试,比如,可以让植物景观变得更加与众不同。
不然,这些“难啃的硬骨头”,只会以狰狞之面目,带来狠狠的当头一棒。
➤ 旅游区中的商业街区,让植物景观成为景色一隅;
➤ 城市商业街,植物功能化与景观场景化;
➤ 植物景观设计,从氛围烘托到功能取代;
